话说QQ聊天工具是腾讯旗下的主打品牌。何谓“腾迅”?就是马化腾搞的即时通讯工具,谁发明就带上谁的名字嘛,所以叫“腾讯”。这个工具的标志是小企鹅,其憨态可掬,人见人爱,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。这个小企鹅又化作一个象形符号“Q”,像不像小企鹅的头部和嘴巴?两个小“Q”并排站在一起,像不像在一起呢喃细语?于是QQ便成了腾讯聊天工具的名字。 有的问,你说这些有什么依据,在书吗?嘻嘻,不在书,这是我瞎胡编的“野史”。说书人的话,有时候听听而已,不敢过分当真哈。不过再往下说的都是有据可查,声叫声应的事儿。 QQ的功能远比现在的微信要强大得多,不仅支持在线聊天、视频通话、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、共享文件,还有网络硬盘、QQ空间、QQ日记、QQ相册、QQ邮箱等。腾讯的在线支付工具财付通和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各占半壁江山,形成对峙之势,互不相让。财付通如果发展到今天,完胜微信支付。总之,微信所有的功能,QQ都有;QQ的很多有用的功能,微信一直没有企及。但是,微信只所以取代了QQ,就是因为其简单化,大众化,便捷化,高低阶层,老少皆宜。 QQ当年的风靡、火爆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微信,1999年QQ诞生,11月份注册用户就突破6万,至2003年我刚接触到QQ,注册用户已达两亿,至2008年超过10亿。这是什么概念?14亿人中,有10忆在用QQ,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还要多,几乎“全民皆Q”,是何等壮观? 不过我怀疑10亿人在用QQ有点夸张和水分。在那个时代,QQ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,在青少年之间盛行。我注册QQ时,已过不惑而接近知天命。像我这四五十岁的“老头坯儿”能玩转QQ的可谓凤毛麟角,少之又少。早期的QQ功能再多,却只能在PC端施展,不会玩电脑的,更谈不上用QQ聊天了。直到后来有了手机QQ,才扩大了受众范围,迅速在中老年人中间普及开来。 2000年后,河洛大鼓同其他曲艺艺术一样,进入了青黄不接的“老龄化”时代,年轻人不热说书,更谈不上去从事这门技艺。现存的老艺人大多年过半百,体能退化,思想固化。不仅说书跟不上文化生活的快节奏,已经落伍,更重要的是,与社会脱节,搭不上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网络快车。遨游网络、QQ聊天对绝大多数艺人来说,无疑于听天书。 尽管通过创办网站扩大了河洛大鼓艺术的影响力,提高了知名度,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河洛大鼓爱好者、关注者、有识之士,却极少有真正的河洛大鼓老艺人访问过河洛大鼓的专业网站。原因只有一个,他们不会上网。 虽然通过QQ聊天有效地扩大了交际圈儿,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天南海北,天涯海角,因QQ而投机,因投机而结缘,因结缘而携手,认识了无数志同道合的陌生朋友。但几乎没有通过QQ结交到一个正宗的河洛大鼓老艺人。原因只有一个,他们不会玩QQ。 当然,这也不是绝对的。通过QQ不只是聚拢一批河洛大鼓的爱好者,关注者,还有一些真正喜欢,并立志学习河洛大鼓艺术的青年新秀。比如:偃师年轻小伙儿朱继鹏,14岁受父母影响,即爱上了河洛大鼓,虚心求教,潜心学艺,至今已学有所成,登台演出,一招一式,相当沉稳老练。嵩县党俊乐,初中毕业后对河洛大鼓情有独钟,酒店工作之余,学习河洛大鼓的鼓板和演唱,后拜老艺人王莲叶,像模像样地学起了说书。孟津有个小伙儿叫赵恒,受河洛大鼓入选“非遗”的感召,迷上了说书,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,私下偷偷地买来了书鼓、钢板,搜集好多老艺人的音视频,比葫芦画瓢地学了起来。 朱继鹏、党俊乐、赵恒等人都在二十岁上下,朝气蓬勃、风华正茂,正如毛主席所说的“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,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。”如果能吸引更多像他们这样年轻有为的后生步入河洛大鼓行当,何惧青黄不接,后继乏人?如果不断为河洛大鼓注入新鲜血液,何愁不振兴,不能发扬光大? 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与年轻人接近,可受其朝气,感染其活力。每与年轻人QQ聊天,气氛异常活跃,青春气息扑鼻而来。置身其中,仿佛也焕发了青春。说实话,河洛大鼓有这些年轻人参与,倍感欣慰和自豪。 当然,通过QQ不全是只能引入河洛大鼓新秀,结交不到真正的河洛大鼓同行,也有例外。最早正儿八经通过QQ认识的河洛大鼓艺人就是巩义南河渡的“女说家儿”黄金焕。在此之前,先认识了偃师河洛大鼓著名“说家儿”张怀生的弟弟张建亚,通过张建亚的介绍和引见,成功地加上了黄金焕的QQ,并且还成了有许多共同话题,很能谈得来的QQ好友。 其实号称巩义“五朵金花”(李新芬、牛会玲、黄金焕、韩淑玲、王春红)之一的黄金焕早有耳闻。1985年夏在巩县沙鱼沟说书时,已经从一个老书筋的口中听到了“黄金焕”的名字,此后也听起侯秀英介绍过多次,并不陌生,再后来通过上网也能看到她的很多演唱视频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已经公开出版的VCD光盘,河洛大鼓长篇书目《全家福》(又名《金钱记》)。但这些都是单方面的。换句话说,我知黄金焕,而黄金焕却不识名不见经传的我。直到加了QQ
,尽管没见过面,也算是真正地互相认识了。 她很健谈,很热情大方,甚至泼辣;也很敬业,不仅能说唱,坠胡功夫也能拿得起,放得下。通过QQ聊天,对她了解得更多。我有个“打破沙锅问(纹)到底”的习惯,尤其这些年不断地留意着有关河洛大鼓的人和事儿,凡事总喜欢刨个根儿,究个底儿。互相熟了,熟不忌礼,在QQ里试探着问:“你是跟谁学说书的?”
对方飞过来一个笑脸表情????,紧接着窜出一串文字:“俺也算门内出身哩,师傅叫张妮。” “门里出身?张妮是你的婆婆,还是母亲?”我噼哩啪啦,把自己的好奇敲成了文字,一摁回车便发了过去。 “嘀嘀”两声,立即收到一个吐槽????的表情,一串文字跳了出来:“我晕????,公母不分了。张妮是俺公公!” 瞧我这记性,忘了原来在沙鱼沟说书时,那个书筋老头就说过,张妮,听名字好像是女的,实际是男的。在过去,男孩儿娇惯,往往会起个女孩儿的名儿。“呵呵,不好意思,我想起来了。你老公公可是好说家儿,统出名滴。他又是跟谁学的说书呢?” “站街集沟的狄德有,和崔坤、杨二会及王圪瘩(王周道)老师都是一蕟儿的第三代艺人。” “嗯,狄德有,听说过。那狄德有老前辈又是拜的谁为师?” “听俺公爹说起过,好像是赵千墜,记不准了。” “那——,赵千墜的老师又是谁呢?” 对方发过来一个嫌弃的表情?:“烦不烦?你是查户口,还是造家谱的?祖宗十八代的事儿也要打听?老一蕟艺人的事儿,过去多少年了,谁能说得清楚?翻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有啥意义?” 一连串的问号,砸得我尴尬无语,也觉得自己问得有点多了,连忙敲出一连串的“嗯,是,是,是”回了过去。 当然,通过QQ不只是认识了黄金焕,还结识了“五朵金花”的另两枝——牛会玲和李新芬。牛会玲先是通过网站留言本认识的,进而互相加了QQ。李新芬虽然加了QQ,但她好像不怎么玩这个,一直没有在QQ上说过话。毕竟在河洛大鼓艺人中,能像黄金焕那样熟练玩转QQ的不多。直到2012年,通过手机也能登QQ聊天了,几乎全民皆Q,但仍没有在河洛大鼓艺人中普及。 那天正在上网,电脑右下角的QQ头像乱闪,嘀嘀地响个不停,点开一看,原来收到一个呢称叫“金兜兜”的好友申请,验证信息里填的是“王周道孙女金红”,心中不禁一动,立即点击“通过”。 只所以心中一动,是因为得知对方的身份是王周道老前辈的孙女。登封有名的大鼓世家王周道早有耳闻。刚接触网络时就有《河洛大鼓百年传奇》《河洛大鼓昔日红透洛阳城,鼓声渐歇人远去》等文章中用相当的篇幅详细介绍了王周道一家。从那时已经了解到,王周道老前辈的叔父王松枝是河洛大鼓开山祖胡南方的伴奏琴师。王周道继承了叔父的衣钵,并门内相传,将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子女们。时值河洛大鼓兴盛期,他的五个儿子中,有四个纷纷随父学艺。长子占标,次子全忠、三子怀忠、四子振忠及三儿媳耿荣妮都是从事说书行当的,在登封、巩义、洛阳一带可谓声名远扬,影响极大。尤其后来移居洛阳的王占标,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,把王家的河洛大鼓艺术发挥到极致。他的唱腔浑厚、苍劲、奔放,其风格和名气可与一代大家段界平相媲美。九十年代后,伴随着河洛大鼓的没落,说书越来越挣不到钱,王家弟兄纷纷弃业改行,下海经商。更扼腕叹息的是,正处于艺术巅峰时期的一代名家王占标,1997年因病而英年早逝,让王家雪上加霜。到了孙子辈,再无人愿意习学这一行了。曾经一度地位显赫的说书世家只有王周道老前辈一人,忍受着重重打击和丧子之痛,在孤零零地坚守阵地,2006年被评选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。就在王老前辈的艺术成就获得国家荣誉的认可时,却落下偏瘫半身不遂的毛病,不幸于2011年病逝。 王周道老前辈不只是听说过,还见过一面。那是2006年2月参加省曲协举办的河南省马街书会鼓曲唱曲大赛,焦作代表团与郑州代表团的演出场地相距不远,遥遥相望。演出空隙,忙里偷闲,跑到对面望了一眼,看到了王周道老师正在倾情演唱,旁边还坐着尚继业等诸位名家、大家。只是远远地站着看了看,并没有近前相认。一来是性格使然,当时素不相识,和名家大腕儿相比,不在一个层次,自惭形秽,鼓不起勇气贸然上前答讪;二来是时间太仓促,大家都很忙,对方正在演出,不好意思前去打断。当时不以为然,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和时间认识的。现在后悔不迭,想不到那是第一次见面机会,也是最后一次,成就了终身遗憾。 看到“王周道孙女金红”,名字似曾熟悉,猛然想起当年(大概是2007年吧)在网上看到洛阳晚报电子版《洛阳姑娘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》的报道。这篇文章中的主角儿“洛阳姑娘”就是出身于登封河洛大家世家,王周道的孙女王金红。2007年7月,她站在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里,以一首《北京的金山上》赢得了满堂彩。当然,是不是歌星不重要,唱的什么歌我并不太感兴趣,在意的是,作为河洛大鼓的后人,唱响世界顶级音乐殿堂,是何等地荣耀?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面对镁光灯,王金红曾自豪地说过,河洛大鼓艺人王周道是我的爷爷,岂不是连带着为河洛大鼓争得了风光和体面?看罢此文,赞叹、欣慰、羡慕之情油然而生,迫切想见到这个了不起的洛阳姑娘。但人家正当大红大紫之时,岂是轻易能见得了的?只好作罢。谁曾料想,如今她却主动找上QQ,这机缘岂能放过? 在QQ里,王金红详细地介绍了家底:她是王周道的孙女,王占标的长女,自小在洛阳长大,因随母姓,身份证上却是肖金红。自小学习声乐,在歌唱艺术上取得了不斐的成绩。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以后,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做进一步的学习深造…… “爷爷、父亲、叔叔、婶子都是说书的,你为什么没有学唱河洛大鼓?在维也纳金色大厅,为什么要亮河洛大鼓的招牌?为什么要亮你爷爷王周道的名字?”在她不断发送消息的间隙,我趁机发出几个疑问填空儿。 “嘻嘻,那时候年轻无知,认为河洛大鼓太土,登不了大雅之堂,没啥前途。再说俺叔叔婶子都改行了,我还步及后尘?父亲的去世,睹物伤情,不想接触他遗留下的与说书相关的物件。当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那一刻,忽发奇想,如果能唱上一段河洛大鼓,该是一种什么感觉?一瞬间,河洛大鼓跃进脑海。儿不嫌娘丑,狗不嫌家贫,人都宠着自己家的东西是最好的。此时此刻,不但不嫌弃爷爷的河洛大鼓丢了自己的面子,反而感到无限的自豪和骄傲。于是,当着记者的镜头,亮出了大鼓世家的牌子。 “在高等音乐学府——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的那两年,真正领略到什么叫‘高手如云’,方才感觉自己唱响维也纳音乐大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,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对自己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困惑起来:歌曲浩如烟海,歌星成千上万,没有独到的艺术,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?倒是自家的河洛大鼓,独具一格,何不接过父辈的接力棒,传承下去?” 王金红接着叙述:有一次她和好友聊天时说出了自己的困惑。朋友所见略同:“你唱歌完全是不务正业,应该回去传承弘扬河洛大鼓,那是一项优秀的民族艺术!” 朋友的鼓励,更坚定了自己信心。反观自己家眼下的处境,传承的路已经走不下去了。父亲离去,三婶耿荣妮的嗓子坏了无法演唱,叔叔们忙生意无暇顾及。年迈的爷爷得下偏瘫卧病在床,不得不割舍倾注了一生的河洛大鼓。王氏大鼓世家延续和发展的重担实实在在地落在了自己肩上。我不传承,谁来传承?此时不传承,更待何时? 形势严峻,刻不容缓。王金红毅然决定,来个华丽转身,“弃歌从书”,回归河洛大鼓! 回归河洛大鼓遭遇的第一场寒霜就是去年底爷爷的离世。在病床上躺了几年,王周道老前辈还是带着对河洛大鼓的眷恋和遗憾走了。悲痛之余,擦干眼泪,王金红更坚定了继承爷爷和父亲的遗志,把河洛大鼓传下去的决心。 从歌坛里走出来的新时代青年,对河洛大鼓的发展和振兴,王金红自然有与众不同的观点。她说,河洛大鼓要想活下去,就必须找出路。出路在哪?在观众和市场。有观众,才能市场;没观众,市场无从谈起。吸引青年人加入,观众才有活力,才能源源不断地发展壮大。如何唤起青少年观众的兴趣?首先要对河洛大鼓进行改良,以顺应潮流。 王金红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尝试的。她一改爷爷打着板,敲着鼓,拉着弦,老腔老调的传统演绎方式。置办高级音箱,请来专业的音乐制作人配以电子鼓和电声音乐伴奏,大胆引进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到河洛大鼓的旋律之中,以跟上时代的脉搏,来吊起青年人的胃口。 反复欣赏她发来的河洛大鼓改良版《八十岁老翁逛花亭》,一改传统的粗犷低沉、苍凉厚重,一咏三叹的唱法,充分利用自己嗓音圆润,高亢明亮的先天优势,发挥善于歌唱性的特长,采用流行歌曲的美声唱法来演绎河洛大鼓。听多了老腔老调,老声老气,沙哑低沉的《老翁观花》,变换口味,来欣赏有别于传统的《老翁逛花亭》,不禁为之一振,感觉清新悦耳,声音甜美、柔和、委婉。虽然少了那么一点深沉,却多了几分美感。整个段子,听不到书鼓钢板的节奏和鼓点儿,也听不到坠胡婉转悠扬的声音,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鼓点,电子节拍器。除声乐外,所有的器乐都是通过电脑合成的,找不到一丝人工伴奏的痕迹。这个改良版,把现代高科技,先进的电声合成技术,较为完美地融入了河洛大鼓艺术。 “书鼓、钢板和坠胡是河洛大鼓的根与魂,为什么不把这些元素添加进去呢?”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遗憾。 “这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,尝在摸索阶段。我们考虑到了,也尝试过,但以目前的技术和手段,还无法让书鼓、钢板、坠胡与电声合成音乐达成完美无缺的融合,尚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,慢慢来吧。” 我理解,也深有感触。河洛大鼓与流行音乐接轨,同河洛大鼓与网络接轨一样,都是新生事物,都要有艰难的探索和尝试,历经失败和成功的较量。尽管心里略存异议,还是送出一个大大的赞:“????,金红,非常看好你!河洛大鼓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。”
“谢谢吕老师的支持和鼓励????!” 年轻人的思路和想法比较超前,一心要为河洛大鼓做点事儿的王金红又提出建议:“吕老师,现在的网络这样方便,咱利用腾迅平台建立一个河洛大鼓QQ群吧?广泛吸纳河洛大鼓艺人、爱好者,以及关注河洛大鼓命运的有识之士加入咱这个阵营,共同切磋技艺,交流心得,探索河洛大鼓的振兴之道。您的意思呢?” 尽管玩了多年的QQ,腾迅的群功能也已经上线了好几年,“群”的概念也早有耳闻,“群”的作用也多少知道一点儿,却一直没有涉足过,更不了解是如何创建,怎么运作的。今听金红提及,方对QQ群调起了兴趣。百度一下,QQ群的功能强大,用途甚广。是腾迅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平台,其理念是:群聚精彩,共享盛世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把有共同语言,共同爱好,共同志趣的Q友们聚集在一块儿,便建成了一个“群”。QQ群不只是群聊,还有群相册、群硬盘、群名片、群邮件、群留言板、群视频秀等等。 当初创办河洛大鼓网站的宣传标语声称:这里是河洛大鼓艺术的园地,这里是河洛大鼓艺人之家,这里是河洛大鼓爱好者沟通交流的平台。口号是这样提的,愿望是这样想的,真正的沟通交流却不是十分尽人意。尽管一直注重网站的交互性,开发了留言、评论等互动功能,但和QQ群的聊天功能相比,仍无法相提并论。如果创建河洛大鼓QQ群,可以与河洛大鼓网站珠联璧合,取长补短,相得益彰,何乐而不为? “金红,成立个河洛大鼓群太好啦。只是我没还没创建过群,不知咋入手哩。再说貌似我的QQ等级还不高,只有几个星星和月亮,还没有一个太阳哩,不够创建大群的权限。????(羞涩微笑)” “嘻嘻,吕老师不用操心,我的等级高,都三个太阳哩,建群的事儿交给我来办吧。” 年轻人做事雷厉风行,头天晚上说过的话,王金红第二天已经成功建群,直接命名为“河洛大鼓”。很快,黄金焕、张怀生、张建亚、牛会玲、李新芬、党俊乐、朱继鹏、赵恒等先后进群。不仅有河洛大鼓艺人,也有相当一部分与河洛大鼓息息相关的爱好者、同仁加入。如号称世界第一牡丹画家的张志文,洛阳相声名家肖魏,著名节目主持人裴佩,洛阳日报记者程奇、杨玉梅等。还有资深音乐制作人李玉亭、王保国等也受王金红之邀而强强加盟。 由于王金红社交范围广,活动能力强, QQ运作娴熟,不到两天时间,队伍便迅速壮大,群员很快发展到五十多人。群内人气旺,热度高。大家各抒己见,踊跃发言,气氛异常活跃。 首先在群内引发热议的是王金红的改良版河洛大鼓《八十岁老翁逛花厅》。大部分的意见跟我一样,评价说新颖、好听,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,不愧是金嗓子,歌星,说书世家之后,纷纷叫好。当然也是少数人像我一样提出了一些质疑。当众提出异议的却是王金红最要好的朋友,著名相声演员,资深婚庆司仪主持人斐佩。裴佩可谓“诤友”。诤友之间,坦坦荡荡,直言不讳,话不留情,丝毫不顾及面子:“你这是河洛大鼓吗?鼓呢?钢板呢?大鼓书的味呢?把你爷爷的河洛大鼓改良到哪里去了?” 面对挚友咄咄逼人的发问,王金红不急不恼,发出一个吐舌头的表情????:“嘻嘻,裴弟问的这些确实有道理,我也不是没考虑过。可老是固步自封,墨守成规,抱着老一套不放不行了啊,青少年谁还喜欢听?没人喜欢了,还怎么传承?河洛大鼓不改良,将无路可走啊。” “这我明白,河洛大鼓似鱼,观众和市场如水。失去了市场和观众,如同鱼儿失去了水,就难以存活。改革势在必行,但舍本求末,丢了曲艺的根,失了大鼓书的魂,听着不像说书了,大家同样也不会买账。” 裴佩据理力争。 王金红回复:“是,是,是,裴弟提醒得对????!我是步子迈得快了些,改的幅度大了些。可能由于唱歌出身的习惯吧,自觉不自觉地让河洛大鼓带上了歌唱的味道。以后我会注意这一点的,多学一些爷爷留下来的传统经典。” 在河洛大鼓群里,除了讨论河洛大鼓的唱腔音乐是留住本真,还是与时俱进外,还讨论河洛大鼓的语言问题。是用方言,保留河洛大鼓的地域特色,还是与普通话接轨,让河洛大鼓走出去?大家各执一词,在抬杠争执中,充满乐趣。 有关河洛大鼓语言的争论,摘抄整理聊天记录片段如下(删减了一些无关的聊天): …… 翼飛無風:还有一个我觉得要注意的,有些地方土语,可以改良成都听得懂的词汇。 Xiaohe:说的好!过于地域化的可以改良。 翼飛無風:比如《李豁子离婚中》的“喝罢汤来她还不去睡,还叫我给她把那床来戳。”“戳”这个词在河南境内都知道意思,但如果是在全国性的演出场所,别的观众就不明白啥意思。所以,我把这个字改成了“铺”。“喝罢汤来她还不去睡,还叫我给她把那床来铺。” 河洛大鼓黄金焕:押韵就该是“戳”音。胡希华是艺术家 这一点他懂得。要是“铺”字可以,早有好多人用了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洛阳一带也用这个“淖”字儿,就是用手或其它的物品把床上的东西给清扫干净的意思。和“铺”意思浑然不同,两者之间是不能替代的。 翼飛無風:意思我知道,但为了让人能听懂,就换成了“铺”。(抛开压韵方面不说) 河洛大鼓网站长:哈哈,你就是只让她老公把床铺一下就可以了,不用再“淖”啦,哈哈,透省事, 河洛大鼓黄金焕:你要是从开头就不用“跺脚”这道韵,可以用“铺”。“李豁子开口放声哭,让我给她把床铺……” 换成别的就不行。 翼飛無風:还有一个就是“渴了我给她筛甜酒”的“筛”字,此字是古语,现代人听不大明白,我唱的时候,把他换成了“买”甜酒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“买”和“筛”又是两个概念,不能替代的,换了意思就不一样了。 翼飛無風:筛是指的打酒,意思我都明白。但为了让人听明白,就自己改动了一下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“买”是一种购物行为,“筛”是对酒的一种操作方法,不能通用的,我认为。 河洛大鼓黄金焕:“遗作”和“姨作”一样吗? 河洛大鼓网站长:和上例一样,改了也可以,但把原意给改丢了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很赞成你的想法和做法,也佩服你对曲艺艺术的大胆改新和尝试。 翼飛無風:胡希华在近年来唱的李豁子选段中,也把很多词改成现在易于理解的。比如“黑窝窝可不胜那白面馍”, 现在他唱的就是“黑窝窝不如白面馍”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“黑窝窝可不胜那白面馍”要比“黑窝窝不如白面馍”生动得多,形象得多。我认为。 翼飛無風:嗯,是的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改革就意味着得到的同时,也得失去些什么。 翼飛無風:是的,有利有弊。改良后的好处是使受众面更广,更容易让人接受,弊端就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。原先很多乡土的、原生态的词汇都在慢慢消失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,方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。 翼飛無風:我倒是有个想法…… 河洛大鼓网站长:愿聆听。 翼飛無風:我觉得,要见机行事。我们是在河南本土演出,就唱原有的版本。这样不仅都能听懂,而且生动,传神。如果是在外省,比如到了中央台演出,可以把某些词换成通俗词汇,这样更能使人理解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赞同王小岳、胡希华在梨园春唱的通俗词汇版本,因为梨园春在全国有很多观众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事实上,方言如果闯出了品牌,便不成方言了,全国通用了,都能听得懂了。比如二人转里的 “忽悠”“嘎嘎地”等东北方言,红了全国,倒不成方言了。问题就是我们的河洛大鼓没有创造出品牌,我们的河洛方言没有走出去,才有这样的结果。 翼飛無風:是的,像“中”“得劲”这些词,可以说已成河南名片走出去了,这些词到哪都能听懂。 河洛大鼓网站长:如果我们害怕外地听不懂,舍弃了自我,河洛方言什么时候才能闯出自己的品牌?这种极具特色的河洛方言只能逐渐消失。一种艺术如果失去了本身的特色,也等于失去了自己。 …… 上面聊天记录中,“翼飛無風”系南阳人,曲艺爱好者,对大调曲子、大鼓书颇有研究。其他的如“河洛大鼓黄金焕”前面已经介绍过了,无须再提。“河洛大鼓网站长”更不用说了,就是本人哈。 文人相轻,艺人相贱,明捧暗踩,自古而然。河洛大鼓群是一个大家庭,汇聚偃师巩县、孟津新安、登封嵩县、汝阳栾川等诸路神仙,性格迴异,各执一端,偶有争执,在所难免。萝卜白菜,各有所爱,包容忍让,相互释怀。大家为了河洛大鼓走到了一起,有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,吵得不可开交,充满火药味儿,气氛异常紧张。但说归说,笑归笑,吵归吵,闹归闹,舌战、口水战过后,一切烟消云散,和好如初。 河洛大鼓QQ群每日里就这样热闹着,欢乐着,充实着……
喜欢()
严正声明:本站文章可以分享,但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