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大鼓书的张瞎子
来源: 作者:兰萱博主 日期:2014年04月03日 点击量:
 
那时侯,县城还没有普及电视,人们茶余饭后的享乐,就是听听大鼓书。 天色刚有点儿擦黑,两边环水的旧城墙上,便响起了“咕咚咚咚”的大鼓声。鼓声悠扬,仿佛是学校的预备铃,催促人们快快到

  那时侯,县城还没有普及电视,人们茶余饭后的享乐,就是听听大鼓书。

  天色刚有点儿擦黑,两边环水的旧城墙上,便响起了“咕咚咚咚”的大鼓声。鼓声悠扬,仿佛是学校的预备铃,催促人们快快到场。那些个正在厨房里忙活的母亲或大姐们,就焦躁不安起来,加快了手里涮锅洗碗的动作。父辈们则猛吸几口烟,然后将烟头摁灭在小方桌的一角,抓起一件外衣,便出了门。

  通常是大人们摇着芭蕉扇走前头,屁股后跟着成群的孩子。孩子们手里大都提着小板凳,不安分地嘻闹着,你扛我一下,我推你一把。大点儿的孩子则学着说书人的腔调唱:闲言碎语不多讲,但表那好汉武二郎。。。。。。你不得不服孩子们的好记性,对鼓书里精彩的唱念,能背得一字不漏,模仿得有声有色。

  那时流行的大鼓书有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,还有《烈火金刚》等。故事情节是记不住的,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种氛围。台下坐着黑压压的一大片人,说书的眯着眼,带着浓重的鼻音,三言两语来段开场白:“天不早了,人也来了不少了,来的来到了,不来的睡觉了。各位父老兄弟姐妹们,你稳坐在旁,听俺这哑喉咙破嗓子给你慢慢道来。”然后左手呱嗒简板,右手敲起大鼓,唱一段,念一段。听书的人忘却了白天的劳累,忘记了焦心的烦恼,跟着进入故事的天地中。唱念作打话春秋,喜笑怒骂任逍遥。故事舒缓时,节外生枝,梅开几朵;情节紧张处,悬念陡生,荡气回肠。

  正瞌睡的孩子常常被那生动的说唱逗醒了,突然睁圆了双眼。其实,孩子们是听不大懂的,只是跟着凑个热闹巴了,小孩子也不急噪,倒希望父母永远沉浸在那种享乐里,这样,就可以仰靠着父亲宽厚的肩膀,或是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,享受着白天难得的爱抚。

  黑黢黢的夜色早已浸没了整个县城,悠扬的鼓声时缓时急,仍然响彻夜空。

  我记忆最深的说书人是张瞎子,他的大鼓书在整个县城里是人气最高的,板子和大鼓敲打得点是点,眼是眼,极富韵味。他的念口齿清楚,娓娓道来;他的唱字正腔圆,高亢激越。但凡张瞎子开场,去的人最多,场子里常挤得水泄不通。

  听大人说张瞎子早先并不瞎,他参加八路打鬼子以前,就学唱大鼓书,那是为了找碗饭吃。解放以后做了县劳动局长,有一次跟着进山打石头,被一只后响的炮给炸着了,命是保住了,眼睛却瞎了。他老婆说他是自找的,当局长还去放什么炮!没等他从医院出来,这个老婆就跑了。后来他又续了一个老婆,说来没人信,那是个大姑娘,长得很漂亮,特别是一双眼睛,又大又水灵。她看上张瞎子,愿意嫁给他,就是因为张瞎子的大鼓书唱得好。张瞎子出院不久就提前退休了,领着一份工资,无所事事,便操起了旧营生。用他的话说,我唱大鼓书一是为自己解闷,二是给大伙找乐。没想到他唱大鼓书,竟然把老婆唱到了手。

 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,张瞎子当局长时曾和我父亲同事,父亲的说法或许更可信一些,那个大姑娘喜爱大鼓书不假,但这不是她嫁给张瞎子的真正原因。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,去听张瞎子唱大鼓书的人当中,有不少是看在能喝上一碗稀饭的份上。张瞎子唱大鼓书还给人稀饭吃,在县城里出了大名,连邻县的人也跑来了,那个大姑娘就是其中之一。有一天,张瞎子没再唱,垂头默坐在台上,他已经拿不出粥来了,人们失望地离去,唯独那个姑娘没走。

  前几年张瞎子病逝,出殡那天,全城空巷,久违了的大鼓书在县城里四处响起……

喜欢() 严正声明:本站文章可以分享,但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
看完了,点评一下呗!
  • 全部评论(0

上一篇:说书之我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