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办网站之缘起(我所经历的河洛大鼓系列之四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吕武成 日期:2024年04月15日 点击量:
 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640.png

我所经历的河洛大鼓系列之四十六

640.gif
创办网站之缘起

巩义说书回来的车上,百无聊赖。一般人会借抽烟来挥霍掉坐车期间的时间碎片。我没有抽烟那个嗜好,余下的空闲没法打发。虽没有烟瘾,“书瘾”却大得很。有名的“饥不择食,寒不择衣”,书瘾犯了就不择书。不管是文学、科学,还是哲学、玄学,天文的,地理的,古怪的,稀奇的,中国的,外国的,前三皇后五帝的,用得着的,用不着的,能看懂的,半通半不通的……只要是书,剜到篮里都是菜,拿到手里就管看。实在找不到书看,报纸也管,学生课本也能翻翻。吸烟的人烟瘾发了,满地找烟头拾;看书的人书瘾发了,满车乱瞅能看的文字。哪怕片纸只字,也能聊以解渴呀。甚至靠背上的医药广告也不放过,来回地看,反复地咀嚼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在车座上拣到了不知是谁遗落下的一篇报纸。

2003年的夏天,尽管科技已经很发达,但网络还是新鲜词儿,手机还不智能。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除了广播电视,就是报纸。订报纸是党政机关,事业单位的事儿,谁见有普通的小百姓订报纸的?况且咱等草民,思想觉悟也不是太高,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只顾埋头拉车,谁还抬头看路?电视上的新闻很少看,时事政治,国家大事总觉得距自己很远,漠然置之,无法知道也懒得去知道。谁曾想到,无意之中在车上拣到的这一张报纸,可谓“一纸惊醒梦中人”,让我发现了新大陆,使我获取了极为重要的信息,给予了思想上的启迪,几乎改变了人生的轨迹。毫不夸张地说,成就了我说书行艺路上一个关键的分水岭、转折线。

那是一张在当时发行量最多,影响力极大的《大河报》,用了整整的一个版面介绍了一个对我来说极为重要的信息:2003年中宣部和文化部将启动为期10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。

文章中说道:

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,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,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,包括各种神话、史诗、音乐、舞蹈、戏曲、曲艺、皮影、剪纸、绘画、雕刻、刺绣、印染等艺术和技艺及各种礼仪、节日、民族体育活动等。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,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承续传载息息相关。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,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,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……。

读到此处,止不住心中一动,这里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囊括了方方面面,其中就有曲艺。虽说没提及河洛大鼓,但包含在曲艺之中是毫无疑问的。可以这样理解,这次国家启动的保护工程,河洛大鼓应在其列呀。

继续往下看:

当前,面临着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,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,保护状况堪忧:大批有历史、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;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、技术、礼仪、节庆、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;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,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;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境外;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,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,保护工作资金短缺。

针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,采取有效措施,加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,已刻不容缓。为此,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。

…………

简直说到我的心窝去了!卖弄句文雅的词儿:唤起了心底强烈的共鸣!是呀,具体到说书这一行,何尝不是如此?说书没人听了,说书人没书说了,说书的书都失传了,没书说都没饭吃了,老说书人都下世了,新说书人都改行了,没学说书的人再也不想学了,说书眼看就要灭绝了……,瞎,绕来绕去,这不是文化遗产流失是啥,这不是后继乏人是啥?这不是濒临灭绝是啥?

接下来提到的保护目标、保护措施、保护对象、保护原则等等。如:专项资金保护,挖掘整理抢救,民间艺人补贴扶持,完善传承机制……。这些无不让人振奋、动心。可谓心潮澎湃,激动得有些坐不住了,差点儿跳了起来,情不由己,脱口而出:“太好了!”

车上的人用异样的眼光扫了过来,大概他们在疑惑:从哪来个神经蛋,发什么疯?

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连忙低头,闭嘴,但心情仍不平静,仿佛看到了河洛大鼓的曙光。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俺们这些民间艺人来说,是天大的利好,是难得的机遇,是生存的希望啊。国家有了大动作,我们小百姓是不是也该有点小动作?是不是也该动起来,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,该做的事儿呢?

巩义回来后的几天里,这个念头常在脑海里萦绕,挥之不去,心动不如行动,产生了想为河洛大鼓写点什么的冲动,于是拾起了久违的笔。

之所以称“久违”,是因为从出学校门儿,步入曲艺行后,一心扑在说书上,除了抄写书,偶尔编些书词外,竟很少正儿八经地写点东西了。行艺二十余载,首次想到了用手中的笔,为河洛大鼓呼吁,替河洛大鼓发声!

然而提起笔来,方知“三天不写手生”,何况将近三十年?笔尖的功夫早已荒废,再也不是青少年时代的才思敏捷,文如泉涌。想当年虽称不起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作文却也是信手拈来,一挥而就。而如今提笔忘字,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,似有很多要写,却卡在笔尖上,无法一吐为快。

老母鸡坐窝久了,总能孵出个蛋来;我酝酿时间长了,也会憋出点文字来。经过几天的思考,写写停停,涂又涂,圈又圈,修修改改一大篇,自说书以来,以说书题材的首篇理论性文章(权作论文吧)《即将凋谢的艺苑之秀——河洛大鼓》终于出笼了。

这篇文章以我当时粗浅的了解和认知,介绍了河洛大鼓的特色、源流、地域及代表性艺人等。回忆了曾经之辉煌,揭示了当下之困境。以亲身经历,现身说法,剖析了衰败的现状和原因,对传承、振兴河洛大鼓做了一些皮毛般的探讨。深知自己当时有几斤几两,现在介绍这篇文章时,不敢老王卖瓜,自卖自夸,用过多的副词来装点修饰。如“深刻揭示”“深度剖析”“深入探讨”等让人脸红的词句,还是少用为好。

文章写好后,孤芳自赏没用,得发表,得让更多人看到啊。在当时那个条件下,咱一不是作家,二不是通讯记者,三没有名气,四没有门路,想让作品发表,变成铅字,谈何容易?几经踌躇,投寄到了河南戏剧研究所曲艺工作室,然后惴惴不安地希冀等到回音。

稿子寄出后,便如石沉大海,没有结果。后来将此稿发布在新浪博客,次后又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在QQ空间,至此迈出了走向网络的第一步,达到了传播扩散的目地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,得到了网友们的支持和回应。新浪博客和QQ空间有不少热情洋溢的留言和评论,让我倍受鼓舞。有个郑州晚报记者打来电话,说文章写得很有价值和意义,欲采用其中的部分内容,征询我的意见。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,当时只想作品能被人引用是好事儿,没有考虑到版权不版权的,也没有提出“转载引用须注明出处”的条件,稀里糊涂就答应下了。孰料打开了这个口子,便不可收拾。网络端,报纸上被引用得一塌糊涂,甚至洛阳群艺馆申报非遗资料,宣传展览时也采用了部分内容。

尤其这段文字 :“……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简单,不用舞台灯光,更不需化妆,一桌一椅而已,有自拉自唱的,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的。伴奏乐器以专用的说书坠胡为主,兼配二胡、三弦、秦琴、小提琴等。演唱工具有小书鼓、钢板、醒木等,这些工具既能击节,烘托气氛,也可做道具。小小鼓槌,写文为笔,论武为枪,催马扬鞭,荡舟成桨,钢板钝而无锋,做刀剑而似有刃,做镜则如有影。说书桌一席之地,可驰骋千军万马,说书人一张利口;可描述万千风流,每当夜晚降临,书场客满,虽没有锦幕低垂,景色变幻,而说书人舌绽莲花,以一当十,虚中求实,钢板,鼓点伴随着悠扬的坠胡伴奏,演述今古,叙事状物,言情缕心,传真描神,别有韵致。使听书人倾神于书的境界里,沉浸在美的享受中。……”

这些文字被人略作篡改引用得到处都是,充斥网络。很少有人留意这些文字背后真正的原始出处和原作者是谁。直到2005年12月河南省曲艺理论征文评奖中混了个二等奖,也算是取得了一点认可吧。《洛阳月谈》杂志2006年第10期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,才算正式发表,变成了印刷文字。当然,此是后话。

希望=梦想≠现实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国家有政策,河洛大鼓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振兴,那是以后的事儿,眼下冷冰冰的现实是生存。按家人们劝告的说法:再爱好说书,不能当饭吃,也不能当银子钱花。说书不行了,三天打鱼,三十天晒网,生意打捞不着。指望说书挣钱养家糊口,那就拿棒槌支住大牙,干等吧。指望二亩薄田,打些零工来维持生计,显然入不敷出。后经人介绍,进了离家不远的裕泰公司做了一个饲料调配员。

裕泰公司全称是“河南省裕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”,名字听起来高大上,省财政控股企业,乡下人却直呼“牛场”——养奶牛的地方。饲料调配员也是比较体面的称谓,农村人说话比较直白,干脆叫“打料的”。称不起什么工作,用家乡的话说,就是找了个活儿干。

平常自由懒散惯了,进了公司,就关进了规章制度的笼子里,基本告别了说书行艺跑江湖的生涯。公司上班不是自己家的灶火门儿,想进就能进,想出就能出。偶尔有说书生意或相关活动,更多的情况下,只能眼睁睁地放弃、婉辞。实在推不掉的,需事先请假,并提前安排好工作后才能抽身。唉,没办法,身在公司不自由嘛。

凡事有得必有失,人生难以双全。有了固定的活儿干,有了稳定的收入,同时却有了羁绊,有了失去很多演出机会的遗憾。但人在裕泰,心系说书。河洛大鼓情结仍在,振兴河洛大鼓梦未泯,身在车间,却无时无刻地关注着外面河洛大鼓的风吹草动。

说句“老吕卖瓜,自卖自夸”的话吧,大概为人比较实在,做事比较认真细致负责,博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感,混得还算可以。更重要的是,有机会接触到办公室的电脑,让我眼界大开,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,利用它为河洛大鼓做了很多的事儿。

在裕泰公司的办公室里,首次目睹办公室主任孔令峰用双手灵活地敲击键盘,把文字一个个蹦到电脑屏幕上,然后再通过打印机变戏法似地吐出一张张的文件,和印刷品一般无二,倍感神奇。于是,我拿出了《即将凋谢的艺苑之秀——河洛大鼓》的手稿,小心翼翼地央求孔主任用电脑打出来,变成印刷体的样子。孔主任很是痛快地答应下来,第二天便把一份打印装订好的文档递到了我的手上。哇塞,真是太神奇,太美观,太方便了,一时高兴激动得不知说啥才好。

在裕泰上班的日子,业余的时间并没有闲着,充分利用,搜集、整理河洛大鼓方面的资料,又写了几篇相关的论文:《河洛大鼓溯源》《河洛大鼓传承脉络》《河洛大鼓之“愿书”》《江湖“言之话”初探》等。手写稿无论字体如何工整,版面如何整洁,都不及电脑打印出来的文件规范、上档次,赏心悦目。打印件把手写稿反衬得黯然失色。电脑文字(电子版)的优势不仅如此,还能无限次地复制、流转和传播,这种便利是手写文字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。

很迫切地期望把自己的这几篇文章也录入电脑,变成电子版,但是不能老央人家孔主任呀,人家是领导,事儿很多,不可能老是给咱服务呀,再说咱算哪根葱?就算人家看得起,给面子,不拒绝,老是求人帮忙也不是个事儿啊。求人不如求己,于是萌生了自己学电脑打字的想法。

当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孔主任时,孔主任笑了笑:“吕师傅,有稿交给我,抽空替你打吧。学打字可不容易啊,首先指头得灵活,然后记性得好。看你想学哪种打法呢,如果学拼音输入法,只要记住键盘上字母的位置,汉语拼音的基础足够扎实,经过反复练习,倒是不难掌握的。但拼音打法只能是业余,速度提不上去。如果专业打字,必须得学五笔。五笔输入法要难得太多,首先得背熟枯燥绕嘴的字根口诀,然后得学会汉字的复杂拆分,最后才能在键盘上尝试。没有一定的耐心,持之以恒的决心,是很难学会的。”

孔主任不是吓唬我,让我知难而退,也不是小瞧我不是那个料,更不是笑我自不量力,他说的确是实情。常言说,人过三十不学艺,何况已过不惑?早已到了反应迟钝、力不从心的年龄,何必再去摆弄高科技,接触新生事物,逞的哪门子能?

可是,不想甘心哪!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河洛大鼓就这样在我们这一代艺人面前消失;不甘心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传播无门,窝在自己手里变成一团废纸。为了河洛大鼓艺术呼吁,拾起了搁置多年的笔;为了让河洛大鼓的文字资料更好的传播留存,决定从零做起、重新起步学习电脑!明知困难多多,随时可能碰壁,碰得头破血流,输得一败涂地,可还是要下决心拼一次,赌一把,义无反顾。

不想扯旗放炮,大张旗鼓地学电脑,害怕被人泼凉水,抽底板,一旦学不成又惹人见笑,于是就偷偷地练,暗暗地学。先是借来了一本五笔输入法教程的小册子,啃了几天字根口诀,反复咀嚼汉字是如何拆解成字根的。光理论不实践顶个屁用!怎么实践?家里没电脑,到公司办公室的电脑上去练打字显然行不通。就买来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,插到家中的电视上,我的五笔打字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。直到自己能够操作自如,偷偷地在公司电脑上把自己的几篇文章录入电脑存盘,并打印出来时,才公开声明:我学会打字了!

孔主任难以置信,亲自验收我打字的姿势和速度,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:“哎呀,吕师傅太了不起啦!我是计算机专科毕业,咱公司除了我,没人会用五笔的,你是第二个。”

也许勤奋、执着和锲而不舍打动了他们,使我一个既没有职位,也非管理人员,极为普通的员工,得到了领导们的“另眼相看”,获得了自由出入办公室使用电脑的“特权”,这是其他员工可望而不可及的。

从此以后,瞅着晚上下班的间隙,溜进办公室玩电脑。见他们会打开一些花花绿绿、图文相间的画面,用鼠标拨动着浏览,很是好奇。一问才知道,原来这就是上网!遂跟着模仿,就渐入佳景了。

步入互联网的世界,可谓气象万千,五彩缤纷,“秀才不出门,便知天下事”,已经远远地落伍了。从书本上看到的,怎能与网络相提并论?互联网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网上找不到的。有文、有图,有视频,能听、能看、能欣赏。如临其景,如闻其声,如见其人,几乎无所不及,无所不能。当然,最感兴趣的,无非还是自己的老本行——说书。心想,网上东西这样全,不知道俺这民间艺术河洛大鼓能不能上到网上。于是就怀着好奇心,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在百度搜索框里敲入“河洛大鼓”,然后回车。

天哪,奇迹出现了!搜索引擎推送出数以万计有关河洛大鼓的信息,让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。我兴奋不已地在网络遨游,如饥似渴地寻觅,忘记了环境,忘却了时间,不知不觉已经后半夜,还不忍从虚拟的世界里退回到现实。

印象最深,最有价值,最让我学知识,长见识的有两篇文章至今记忆犹深:一篇是《河洛大鼓:曾经红透洛阳城,鼓声渐歇人远去》,文章除了详尽地介绍河洛大鼓的前生后世之外,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登封大鼓世家王周道老前辈曲折传奇的大鼓人生,及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。另一篇是《河洛大鼓百年传奇》。该文分上中下三部分,除了介绍河洛大鼓各代名家如段雁、吕禄、胡南方,张天倍、程文和、段界平、王小岳等,重点突出了“传奇”二字。如:张天倍坟上拜师传奇,段界平说书笑破肚子传奇等等。

小里河河洛大鼓大赛的盛况,只从侯秀英嘴里知道,并没有亲历,想不到也上到网上了。顺藤摸瓜,找到了“鑫旺曲世培训中心”的网站,收到了意外的惊喜。在这个网站里,不仅看到了巩义众多河洛大鼓名家,如尚继业、陈庭照、李新芬、王春红、黄金焕等人的个人简介,而且还配有生活照和演出照。这些明星大伽们早闻其名,未见其人,今日终于通过照片一睹风采,如何能不激动?

身到宝山,岂肯空回?这么多惊喜、课外的发现,岂能轻易放过?初期上网,天真地以为,网络上的东西就像看电视一样,一晃而过,稍纵即逝,再也回不来了。于是,发疯般地收藏、下载,把这些东西保存到自己买的软盘上。又感到下载到的电子资料有些缥缈虚无,耳能听,眼能看,手却触碰不到,总觉得有点不实在。就偷偷摸摸地把这些网页打印出来,变成看得见,摸得着的文字和图片,搜集、装订了厚厚的一大本。这本《河洛大鼓——曲艺资料网络下载》一直收藏至今。

面对网络收获颇丰的辉煌战果,沾沾自喜之时,不禁产生了好奇和疑问:这些照片、文字、音视频是怎样钻进互联网呢?是谁这么能耐?忽然异想天开起来:既然有人能把河洛大鼓的东西放到网上,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能看到,咱为什么不能呢?如果把自己写的几篇有关河洛大鼓的文章发到网上,让更多人看到,提高知名度,扩大影响力,岂不是好?可怎么发呢?这是逮住个刺猬,无从下口啊。

当我把这个想法说给孔主任时,他笑着连连摇头:“吕师傅,我还真不知道这事儿咋弄哩,俺们只想着上网,没想到往网上放作品。真帮不上你的忙,再问问高手吧。”

旁边出纳员菲菲插话:“吕师傅,注册个QQ吧,把你的作品以日志的形式上传到QQ空间里,也等于发到网上啦,很多人都能看到。”

菲菲是一个热情稳重,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,很有一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。她的拼音打字虽然不及孔主任专业,但网络游戏,QQ聊天玩起来游刃有余,操作自如。

我虚心求教:“菲菲,啥是QQ,干啥用的,咋注册哩?我是擀面杖吹火,一窍不通。要不你教教,帮我注册一个?”

菲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:“吕师傅,这不难,我教你用QQ,你教我弹电子琴吧?”

尽管电子琴我是个“半通儿”,还是慷慨地答应下这个交换条件。事实是,电子琴我没教人家一下,人家却帮我注册好QQ,又教会了怎么聊天,怎么发日志等等。是菲菲把我带进了QQ的大门,至今都忘不了人家的好处哈。

先是把几篇文章发到了QQ空间,达到了让自己作品走向网络的目的。随后又在新浪博客和百度空间乱发一气。虽然收效很明显,但无论是博客,还是日志、空间,都有一定的局限性。一是受制于平台的框架,得按人家的规矩、格式来,不能随心所欲,任性发挥。二是受众范围有限。比如QQ空间,发出来的东西只能被QQ这个圈子里的人看到,其他局外人很难发现。怎么突破这种局限呢?

当我把这种想法向刚从电脑学校毕业的侄子提出来时,他说:想让作品被网上所有人看到,除非自己做网站。

做网站,啥是网站?是不是像汽车站、火车站那样,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站点儿?

侄子点点头:说是也不是,网站就是在网上存放东西的地方,所有人都可以访问的。我也是听说过,没见过咋做的。现在网上有好多免费空间,申请一个就可以做网站了。

在侄子的帮助下,几经选择、周折,抢到了一个免费空间。通过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,失败,再尝试,反反复复,历时三个月,2005年10月,第一个网站“河洛鼓韵”终于成功上线。

网站的主题标语是:弘扬河洛文化,振兴河洛大鼓。内容宣传词是:这里是河洛文化的沃土,这里是河洛大鼓艺术的园地,这里是河洛大鼓爱好者之家。

这个网站早期采用的是FrontPage制作的纯静态htm网页。在当时的技术还算比较先进,放到现在来看,已经最原始,最古老,最笨重的方法了。每一个网页都是纯手工制作,然后串联起来,链接至主页面。牵一发而动全身,改动一个页面,其他的都得跟着调整,工作量很大。

网站内容相对单薄,缺乏交互性,比如留言、评论等。由于维护困难,导致更新缓慢,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脚步。

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,这话一点也不假。免费空间是噱头儿,是一种营销方法。承诺永久免费的只是听听而已,千万不可信,为此吃的苦头可不少。免费空间,质量和稳定性均没有保证。费尽千辛万苦制作的网站,人家一句话,说关就关了。白使用的,人家又没拿你什么,上哪说理去?只有打碎门牙往肚里咽。

吃过几家免费空间的亏后,狠狠心花百十元钱一年买了一个收费空间,总算不被随意关停了。后来空间商说,免费送一个CN域名。沾沾自喜,觉得拣了个大便宜。从此“河洛鼓韵”拥有了顶级域名“5hlgy.cn”,相当于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门户。谁知又踩坑了,续费时每年又得花去百元大洋,心疼啊,却也无可奈何。域名注册不易,备案更难,打响品牌历尽艰辛,岂能轻易放弃?

河洛大鼓走向网络迈出了第一步,但网络上的路同现实中的路一样崎岖难走。面前有数不清技术难题,一道又一道的坎儿,像拦路虎似的在不断挑战,随时可能被打趴下,惨败得不可收拾。但迷上了这条道儿,重在过程,不在乎结局。想当年学说书时,从零做起;如今做网站,又从零起步。

从此,疏远了书鼓、钢板,坠胡、曲词儿,曾经赖以养家糊口的痴爱;恋上了网页、代码、编程、数据库,踏上了网络的不归途……


喜欢() 严正声明:本站文章可以分享,但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
看完了,点评一下呗!
  • 全部评论(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