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河洛大鼓永远唱响在河洛大地
来源: 作者:杨玉梅 日期:2014年04月02日 点击量:
 
□记者 杨玉梅/文 李卫超/图 核心提示 一个多星期前,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王周道的孙女王金红建立了一个QQ群,QQ群群名叫“河洛大鼓”。很快,三位河洛大鼓第五代艺人黄金焕、张怀生和吕武成加入了该群;紧接着,音乐制作人李玉亭、王保国以及数名河洛大鼓铁

□记者 杨玉梅/文 李卫超/图

核心提示

  一个多星期前,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王周道的孙女王金红建立了一个QQ群,QQ群群名叫“河洛大鼓”。很快,三位河洛大鼓第五代艺人黄金焕、张怀生和吕武成加入了该群;紧接着,音乐制作人李玉亭、王保国以及数名河洛大鼓铁杆粉丝也加入该群……

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:为河洛大鼓书写一份“家谱“,尽全力挽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1 “挽救”河洛大鼓 他们一直在努力

  谈起河洛大鼓,这些老艺人异口同声地用了“挽救”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词语,而不是传承或弘扬。

  “今天还有谁在听大鼓书,明天还会有谁说大鼓书?”老艺人吕武成的叹息声中透着无奈和苍凉。

  王金红说,她想到用QQ群这种方式引起大家对河洛大鼓的关注,很大程度上是受吕武成的影响。

  记者加入河洛大鼓QQ群后,在群动态里发现了两个网站:河洛大鼓网和河南曲艺网。王金红说,这两个网站都是吕武成一手创办的。

  吕武成,48岁,新安县仓头镇人,河洛大鼓第五代艺人。2003年,受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影响,吕武成产生了振兴和研究河洛大鼓的想法。他先是请人帮忙建立了一个博客,后来觉得博客影响力不够大,又建立了河洛大鼓网。

  2005年3月,他写出一部26万字的《河洛大鼓》,将河洛大鼓的历史渊源、表现手法以及音乐组成梳理得很详尽。该书于2008年10月出版,这是迄今为止洛阳第一部研究河洛大鼓艺术的专著。

  王金红说:“吕老师是一位农村艺人,他从对电脑一窍不通到成立和维护网站,花了不少心血,所有的费用也是自己承担。”

  去年,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办了河洛大鼓传习班,以免费培训的形式对河洛大鼓进行保护和宣传,由河洛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陆四辈、王太平、张怀生授课。

  王金红说,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传承河洛大鼓的坚持,正是这份坚持让她最终“弃歌从书”。

  2 走出金色大厅 回归河洛大鼓

  王金红,37岁,是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王周道的孙女、第四代传人王占彪的女儿。

  可是,出身河洛大鼓世家的王金红并没有学习河洛大鼓,原因是她觉得河洛大鼓“太土”。她自小学习声乐,并在歌唱艺术上取得了不斐的成绩。2007年7月,她站在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里,以一首《北京的金山上》赢得了满堂彩。《洛阳晚报》曾以“洛阳姑娘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”为题作了报道。

  当年,接受记者采访时,王金红问记者也问自己:“如果我能在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演唱一曲河洛大鼓,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,会产生什么影响?”

  从维也纳回来后,王金红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深造。在高手如云的北京,王金红开始困惑:“歌唱艺术的追求无止境,我自认为自己歌唱水平还可以,但天外有天、人外有人,我最终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?”

  有一次,王金红和朋友聊天时说出了自己的困惑。朋友震惊地看着她说:“你应该回去传承弘扬河洛大鼓,那是一项优秀的民族艺术,你唱歌完全是不务正业!”

  “一句话惊醒梦中人。”王金红说,当时她爷爷王周道已经病重,不能再登台演唱,时常忧心河洛大鼓后继无人。

  王金红决定,回归河洛大鼓。

  3 鼓书艺人已远去 河洛大鼓声渐歇

  回到家乡,王金红发现,河洛大鼓的现状很糟糕。

  吕武成用“即将凋谢的艺苑之秀”来形容河洛大鼓。他说:“我不唱大鼓书已经10年了,也不敢再收徒弟,怕误人子弟。”河南曲艺家协会理事、洛阳相声演员肖巍则直言不讳地说:“它快死了!”

  王金红的爷爷王周道是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代表人物之一,一直坚持演出到77岁高龄,去年年底不幸病逝。他的离去让很多河洛大鼓艺人心痛不已。

  王周道有5个儿子,其中长子王占彪、次子王全中、三子王怀中、四子王振中,还有三儿媳耿荣妮,都曾是河洛大鼓艺人。处于艺术巅峰期的王占彪不幸英年早逝,王全中、王怀中、耿荣妮、王振中先后下海经商。现在,王周道的孙辈中,除了王金红,再无人演唱河洛大鼓。

  吕武成分析说,河洛大鼓之所以衰败,主要是因为失去了市场和听众。没有听众,说书人的收入没有保障,说书的人越来越少。

  记者了解到,偃师的张怀生开了个理发店,平时给人理发,偶尔外出演出;吕武成10年前就不唱河洛大鼓了,在一家养殖场找了个调配饲料的工作。

  目前,记者所了解到的几名河洛大鼓艺人,只有巩义的黄金焕还在坚持说鼓书,淡季一个月演出十几场,旺季稍多些,一场最多能挣100多块钱。

  4 改良河洛大鼓 让“鱼”游进水中

  要想挽救和振兴河洛大鼓,王金红说,必须找到河洛大鼓的观众和市场。

  “必须让大鼓书融入市场,无法融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就像离开水的鱼,不会存活太久。”王金红说。

  虽然没有系统学过,但出身于河洛大鼓世家,王金红从小耳濡目染,张嘴就是正宗的河洛大鼓调子。回到郑州后,王金红买了一套音响,专为演唱河洛大鼓配乐。

  王金红演唱的河洛大鼓和她爷爷王周道演唱的已大不相同。以前的老艺人,唱的是土话,摇的是月牙板,敲的是书鼓,配以坠胡或三弦伴奏。“在本地演还行,但登不了大雅之堂,外地人也听不懂。”王金红说。

  而王金红演唱的河洛大鼓,唱的是普通话,配以电子鼓和电声音乐伴奏,在舞台上表演时还有伴舞,歌舞声光电充分利用,给人以全新的视听感受。

  “最先将河洛大鼓带入大雅之堂的其实是王小岳老师,他是栾川人,曾经是河南曲艺说唱团的团长。他曾把改良的河洛大鼓带到了中央电视台。”王金红说。

  著名音乐制作人王保国和李玉亭,则表示可义务为河洛大鼓制作音乐。

  通过QQ群共享,记者反复聆听王金红演唱的河洛大鼓——《八十岁老翁逛花亭》,音乐是王保国制作的,歌声清脆优美,配乐活泼动听,完全异于记者在网络上听到的王周道的演唱。

  现在,王金红常以河洛大鼓第五代传人的身份登上舞台,表演全新的河洛大鼓。

  “观众很喜欢!”王金红高兴地说。

  但也有传统艺人质疑王金红的“改良版河洛大鼓”,但王金红不肯放弃自己的尝试。“至少我在行动,有行动就有希望!”王金红说。

  5 集合众人之力 整理一份“家谱”

 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为抢救河洛大鼓做着种种努力。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、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赵博说,2010年3月,非遗中心开始向各县区发放河洛大鼓行艺人员书面调查表,截至目前,已经掌握了71名仍在行艺的河洛大鼓演唱人员的相关资料,并收集到河洛大鼓唱段88个、河洛大鼓艺人演唱视频943分钟、演唱录音约44.1小时。

  王金红和其他河洛大鼓的传人则想为河洛大鼓整理出一份“家谱”。

  “家谱,就是河洛大鼓行业的‘家庭成员档案’。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有家谱,相声界有相声界的家谱,豫剧各门派有各门派的家谱,但是河洛大鼓没有。”王金红说。

  “很多老艺人都有一肚子东西,若能整理出来,就是一份宝贵的财富。现在第三代传人王周道也走了,老艺人们会越来越少,再不整理就来不及了。”吕武成说。

  整理“家谱”是一项很大的工程,仅靠一人之力没办法完成,须集合众人之力,得依靠政府支持和媒体支持。

  曾为抢救河洛大鼓做过很多工作的市群艺馆前馆长张飞跃说:“难度很大,很多老艺人都不在了,第三代传人之前的事已经很难考证。”

  但王金红说:“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。”由于河洛大鼓涉及的市和县比较多,届时可能会让一名艺人负责一个地区,“比如张怀生负责偃师地区的‘家谱’整理,尚继业负责巩义市,吕武成负责新安县,肖巍负责洛阳市区,我负责郑州市,最终汇总在一起。”王金红说。

  这项工程预计7月份展开,河洛大鼓的艺人们对这份“家谱”充满了期待。

  对这份“家谱”,赵博有自己的看法:“为河洛大鼓做传承谱系的难度非常大,很多细节都需要多名专家进行论证,做到有理有据,单靠几位老艺人口耳相传,它的科学性难以保证。”

  不过赵博表示,制作“家谱”毕竟是大家一起为抢救河洛大鼓所做的努力,必要时,非遗中心愿意在经费上和专家支持上为他们提供帮助。

  相关链接

  河洛大鼓,起源于清末民初,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。河洛大鼓融“说书唱戏”为一体,唱腔质朴流畅,清新明快,便于叙事和抒情,演唱者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刻画人物。演员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,其唱腔属于“板腔体”。

 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,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。第二代传人中,有“说书状元”之称的张天倍,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;第三代传人中,程文和和王周道享誉豫西;第四代传人段阶平和王占彪等独树一帜,闻名遐迩。

喜欢() 严正声明:本站文章可以分享,但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
看完了,点评一下呗!
  • 全部评论(0